近日,腾冲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冒充公职人员实施诈骗的案件。李某虚构自己系省级公务员,以能帮受害人及其家属安排工作、疏通面试关系、协调岗位调动、帮助子女入学等为由,先后骗取受害人姚某等13人财物共计98万余元,腾冲市检察院以李某构成诈骗罪向腾冲市法院提起公诉,最终李某被腾冲市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00元。
熟人圈里的“权力剧本”:骗子如何演“活”公务员?
李某的诈骗套路并不复杂,却精准击中了熟人社会里的“人情软肋”。
身份造假,从“失意少年”到“省厅干部”的人设包装。李某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均未被录取,自信心极大受挫。后李某因频繁借网贷用于个人消费负债累累。为偿还贷款,自2021年以来,李某对外宣称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云南省政府工作”,专门在亲友聚会上“不经意”透露自己负责岗位招录、人事调动及在省上有关系。久而久之,李某在省上当大官成了熟人圈里的共识。
需求钓鱼,用“体制内工作”勾住焦虑的心。瞄准刚毕业的大学生家长、多年辗转各地参加考试却未上岸的熟人,李某主动搭话“我手上有几个内部公务员指标,笔试可以通融,面试也能加分,就是需要交点体检费、材料费”,他还以“面试要走特殊流程”“档案材料需要加急处理”等为由,索要数万元不等的“打点费”,并承诺“办不成事可以退钱”,让骗局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。
拆东补西,用新骗局圆旧谎言。当被害人追问“工作进展”时,李某先是以“审批流程较慢”“档案交接出了点小问题”等为由拖延,实在瞒不住就重新找借口“原先安排好的岗位离你的老家较远,如果要回户籍地工作,还需要多转些关系费进行打点”,一番言论使得被害人深信不疑。直到一名被害人感觉不对劲报案至腾冲市公安局,这场持续四年的骗局才彻底败露。
戳破“关系神话”:三个误区要避开
误区一:“熟人介绍的,肯定靠谱”。李某正是利用了“远亲不如近邻”的心理,通过人设包装逐渐建立信任,进而一步步套取钱财。警惕:越是熟人提出“走后门”“托关系”,越是要多留个心眼,合规的事不需要偷偷摸摸,违规的事熟人也无法兜底。
误区二:“体制内有漏洞,花钱就能钻”。事实上,公务员、事业单位招录,岗位的调动都有着严格的流程,所谓的“内部指标”“暗箱操作”早就被制度堵死。提醒:但凡说“能花钱买编制”的,不是骗子就是想拉你一起做违法乱纪之事,千万别信!
误区三:“先给钱再办事,办不成会退”。被害人中有人要求退钱,却被李某以“钱已经送给领导,不方便要回”进行搪塞。方法:涉及办理事情的“好处费”“打点费”,无论对方是谁,坚决不转账;若已经转账,务必保留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,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处理。
检察官提醒
找工作拼的是实力而非关系,靠的是正道而非捷径,所谓的“关系网”织不成成功的坦途,反而会沦为骗子的“摇钱树”。希望广大求职者擦亮双眼,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,通过正规合法的方式去争取理想的工作,平时更应加强学习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,避免因贪图捷径而落入诈骗陷阱。